“三维模型爆炸”(Exploded View of 3D Model,也常简称 “爆炸图”)是一种三维设计与展示技术,核心是将原本组装为整体的三维模型,按照其真实的装配逻辑或结构关系,沿特定方向(如轴向、径向)“拆解” 并分散排列,同时保持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联性,让观察者能清晰看到模型的内部结构、零部件组成及装配顺序。
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“模型损坏”,而是一种可视化分析与沟通工具,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、机械工程、产品展示等领域,核心价值是解决 “整体模型无法直观呈现内部细节” 的问题。
一、核心作用:为什么需要 “爆炸图”?
爆炸图的本质是通过 “拆解可视化”,降低复杂模型的理解成本,主要用于以下场景:
-
展示内部结构:对于外壳包裹内部零件的模型(如手机、汽车发动机、家电),爆炸图能直接 “揭开” 外壳,暴露内部隐藏的零部件(如电路板、齿轮、螺丝),避免传统整体视图的视觉遮挡。
-
明确装配关系:通过各部件的 “拆解路径”(如螺丝沿轴向拉出、卡扣沿径向分离),直观呈现零件间的装配顺序(先装哪个、后装哪个)和连接方式(螺纹连接、过盈配合、卡扣固定等),常用于生产装配指导书(SOP)。
-
辅助设计与检修:在产品设计阶段,工程师可通过爆炸图检查零件是否存在干涉(如两个零件装配后是否碰撞);在维修场景中,维修人员能通过爆炸图快速定位需拆卸的部件(如电脑拆解更换硬盘的步骤)。
-
优化产品展示:在产品宣传、教学演示中,爆炸图能让非专业观众(如消费者、学生)快速理解产品的复杂构成(如无人机的电机、电池、云台如何组合),比文字描述更直观。
二、制作逻辑:爆炸图的 “拆解规则”
爆炸图并非随意拆分,需遵循模型的实际结构逻辑,否则会失去参考价值,核心制作原则包括:
-
按装配逻辑拆解:拆解顺序与真实装配顺序相反(如装配时先装 “底座”,再装 “支架”,爆炸图则先拆 “支架”,再拆 “底座”),确保每个部件的拆分方向符合其真实拆卸路径(如螺栓只能沿轴线方向拆卸,不能横向拉扯)。
-
保持相对位置:各部件分散后,仍需保留原有的空间关联性(如 “螺丝” 仍对应其 “螺孔” 的延长线方向,“齿轮” 仍靠近其啮合的 “轴”),避免因过度分散导致观察者无法对应 “零件属于哪个位置”。
-
控制拆解距离:部件间的分散距离需适中 —— 过近会仍有遮挡,过远则失去 “同属一个整体” 的关联性,通常以 “能清晰看到每个部件轮廓且不重叠” 为标准。
三、常见应用领域
爆炸图因 “直观展示结构” 的优势,被广泛用于需要清晰呈现 “内部构成” 的场景:
-
机械工程:展示机床、发动机、减速器等复杂机械的齿轮、轴承、传动轴等内部零件,用于装配培训、故障排查。
-
工业设计:家电(冰箱、洗衣机)、电子产品(手机、笔记本电脑)的设计方案汇报,让客户或团队快速理解产品结构。
-
汽车 / 航空航天:汽车底盘、发动机舱、飞机零部件的维修手册,指导维修人员精准拆卸和安装。
-
教学与科普:在机械原理、产品设计等课程中,用爆炸图演示 “零件如何组成整体”,降低学生理解难度。
-
电商展示:部分组装类产品(如家具、健身器材)的详情页,用爆炸图展示 “配件清单” 和 “组装步骤”,提升用户体验。
四、制作工具
制作三维模型爆炸图,需依赖专业的三维设计软件,不同软件的操作逻辑略有差异,但核心都是 “基于装配关系设置拆解路径”:
-
工业级软件:SolidWorks(最常用,自带 “爆炸视图” 功能,操作便捷)、AutoCAD 3D、UG(Unigraphics)、CATIA(常用于汽车、航空领域)。
-
轻量化工具:浩辰CAD看图王(手机端和电脑端均可实现三维模型的爆炸,操作方便简单)。
总结
“三维模型爆炸” 不是模型的 “损坏”,而是一种结构化的可视化工具—— 通过 “有序拆解、保留关联” 的方式,将复杂模型的内部结构、零件关系直观呈现,本质是为了 “降低理解成本”,服务于设计、生产、维修、教学等多个环节。
CAD看图王下载与安装:
https://yun.gstarcad.com/activity/promotionNew3/